转方式调结构看山东:石膏产业发展步入新轨道
桓台县石膏生 产工人罗章伟依然记得,1年前他所在的石膏生产场地斑驳陆离,粉尘飞扬,1年后的 9月25日,他身穿白大褂走进了淄博嘉泽材料有限公司试生产车间。工作人员介绍,淄博嘉泽材料公司是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,该项目通过膜分 散技术,将一般属性的石膏变成了新材料,成为可参与下游产品反应与合成的新材料,产品附加值由每1000千克三四百元变成了上万元。 普通石膏摇身变作新材料,是山东老工业基地淄博改造传统产业的缩影。记者了解到,在淄博市的工业产业体系中,传统工业占比高达80%以上。市委书记认为,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的区别,并不决定于产业属性,而体现在工艺水平、技术标准和设备的先进性上。 改造传统产业,提升产业层次,从2007 年开始,淄博市每年投入300亿元以上,大力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,将材料、机电、冶金、纺织等传统产业“更新、改 造、提升了一遍”。今年,仅高分子材料、陶瓷新材料、新型耐火材料、节能新材料等产业,销售收入可突破 1500 亿元,淄博由此成为全国“新材料之都”。 无论材料产业之于淄博、石油化工之于东营、煤炭工业之于济宁,还是临港产业之于日照、商贸物流之于临沂、文化旅游之于泰安……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,如何通过改造传统产业,提升产业竞争力,再造产业新优势,皆为各市谋篇布局的发力点。 在我省的传统产业体系中,纺织、造纸、化工、家电、 原材料加工业等占比大,附加值低,竞争乏力,是“转调”和振兴的重中之重。以纺织工业为例,落后产能占了90%还多。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振兴中,济南市依 托“宏业”“元首”等纺织品牌,培育壮大了商河纺织产业基地和济阳服装产业基地;德州市夏津、陵县、禹城、乐陵县建设了四个精纺产业集群;济宁市甚至打造 起全国纺织新材料生产基地和“如意纺”产业示范基地。据省纺织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,截至目前,全省纺织行业9个子行业全部盈利,产销量达到 98.7%以上,可以说是一个纺织产品新体系。 高点布局:新兴产业潮涌齐鲁 9 个月前,坐落于微山县的山东润峰集团1兆瓦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的消息,上了央视新闻联播。9个月后的 9月10日,力诺集团 1.6 兆瓦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新闻,却只能刊登在当地媒体的版面上。两则被业内津津乐道的新闻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。 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,不到1年,我省招引大唐、华能、华电、国电、国家电网公司、神华集团等能源巨头,在3000公里海岸线上布局风电、太阳能等新能源 产业,并在济南、潍坊、济宁、聊城、菏泽、临沂等布局光伏产业和生物质发电项目。同时,还安排12 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建成投产风力发电装机80万千瓦、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、开工建设海洋核电工程,拉开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框 架。 依托区位、资源优势,青岛市从科技创新切入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,借助一种寡糖分子技术,成功开发了8种海洋新药,用于抗病菌、心血管病、抗糖尿病等领域,待全部投产后,每年将形成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产值,带领中国海洋研发生产进入国际前沿。 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的浪潮集团,近日研制出国内首台 32路大型服务器,成为“云计算”的核心设备,将引导我国企业集团管控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。东营市通过与美国休斯敦市的战略合作,高起点进军石油装 备制造业,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、新材料等产业投资近千亿元。 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医药、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不仅是我 省“转调”的重要内容,也是各地争抢后金融危机时期发展的战略制高点。记者采访发现,高点起步、科学布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,在齐鲁大地广袤的陆域和海域 内,已从过去的星星之火,走向迅猛的燎原之势,带动山东产业结构优化,经济素质整体提升。 双向互动:“转”“调”大戏精彩纷呈 在很多人眼里,日照市既荣获联合国人居大奖,又成为山东非常大临港产业区,像是一个悖论。但在市长赵效为看来,“产业,不会意味着污染;宜居,不代表产 业空洞化。”据了解,日照市承接世界临港产业转移没有走旧的传统产业搬家模式,而是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新趋势,力求走出一条新兴临港产业之路,形 成产业结构优、城市环境佳的特色竞争力。 走马日照临港产业区,记者发现,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既是山东大的外资造纸项目,也是国内浆 纸工厂环保投资的项目,其工业用水全处理、零排放;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既是山东大的钢铁项目,也是国内技术水准高的项目,其耗能之低、减排水准之 高,皆为国际一名。正是因为发展环境优,产业层次高,近3年间,韩国现代威亚汽车发动机、“中”字号粮油企业等“高、大、外”项目纷纷抢滩,一个绵延百公 里海岸线、规模达数千亿元的新代临港产业区在日照拔地而起。 在资源型城市枣庄,仅煤炭、水泥就占了整个产业体系的百分之80 ,严重的资源依赖症留给枣庄的是山东大的矿区塌陷区、山东大的矿区棚户区、抗风险能力弱的粗放产业。市委刘玉祥介绍,通过“转”卖煤炭资源为发 展煤化工业,枣庄市在煤矿废墟上建起了国内产品多、规模大、发展势头好的煤化工产业链;通过“关、停、转”“五小”企业。目前,枣庄的非煤产业已超 过百分之70。 不只如此,作为“ 转”的重要措施和总抓手,济宁、威海、烟台、滨州、青岛、东营、潍坊、济南等城市依靠科技创新,借力与借势并举,大力推进共性、关键性、前瞻性技术研发与 转化,还催生出大批,或独霸技术,或抢占份额。威海市威高集团与 10位中国科学院、工程院院士合力攻关,成为中国器械龙头企业;滨州市亚光毛巾不仅成为全球利润高的毛巾企业,还将总部搬至纽约第五大道,世界 纺织业前列。 可以预见,一幕幕恢弘的产业“ 转调”大戏纷呈上演,必将“调”出山东产业发展新空间,“转”出山东产业增长新动力,重构山东经济竞争新实力。